在外国人眼里,发微信语音是身份的象征

0
1176

极客君不知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之前极客君写过一篇关于非洲人吃泡面的文章。大概是说泡面这东西在非洲比较少见,不少非洲人把吃泡面当成了身份的象征。

而最近,美国石英财经网刊登了一篇文章称:在中国,发微信语音才是身份的象征。除非你是领导或者老板,否则语音信息这项功能最好还是慎用。

图自:Quartz

语音轰炸容易激怒收件人

作为国内用户日常使用微信比较频繁的功能之一,语音在提供信息多样化的同时也是受用户吐槽最多的功能。早前甚至有 ” 微信语音该不该存在 ” 这样的话题在网上掀起过激烈争论。

与国外邮件往来的交流方式不同,国内职场倾向于用微信交流工作事项。虽说即时通讯提高了职场上的工作效率,但接二连三的语音信息无疑会给接收方带来不少麻烦。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发表的文章称,事实上,在微信中发语音是一种十分令人反感的行为,通常只有上级向下级发送时接收方才能容忍。

文章称,给某人发送语音而非文字微信,无形中在向对方表明:” 我显然比你更忙,或者说我的时间比你的更重要。” 发送方节省了时间,却是以给接收方造成麻烦为代价。因此,它几乎总是被使用在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中——例如当老板向下属传达指令时。

对于这样的说法,文章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想想你的领导或者客户,向你发送一连串的微信长语音时,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微信聊天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尽管发送方发送语音可以减少文字输入的时间,但对接听方来讲,或许需要花上比阅读文字更多的时间去听上一段语音。整个对话下来,效率其实并没有高出多少。

此外,在应对多个对话列表和信息时,语音信息只能显示话语的时长,接收方根本无法判断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从而知道哪些对话内容应该优先接听处理。

不仅听着烦,接听更麻烦

看到这里不少人要说了:难道语音转换文字这个功能没用过?转换的时间也就几秒的事情,干啥跟自己过不去。

从当前的微信来看,语音转文字这项功能仅支持识别普通话,而且其准确率并不差强人意。加上不同用户的口音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转化出来的文字可谓错漏百出。

而对于接收方来讲,倘若收到语音时正好在餐厅或者 KTV 等嘈杂的场合,大概只有把手机贴近耳朵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才能听清对方的语音信息。而在图书馆等安静的环境,或许你还需要插上耳机线。

更为麻烦的是,微信的语音信息并不能像文字信息那般便于搜索。当需要找回某条聊天记录时,用户无法像查找文字信息那般输入关键词搜索。而对于需要将同一信息转达给多个人时,语音信息也不支持转发。

如今手机上的输入法也发展得比以往成熟,大多支持通过语音进行打字输入。倘若处于特殊情况确实腾不开手打字,也可以在语音中跟对方说明一下情况。尽管发送语音对自己来说很便捷,但大多时候,打字还是更为妥当一些。

GEEK 君有话说

语音输入诞生的初衷,本是作为一种沟通辅助,却被部分人当成一种主要的信息交互模式?并不是说这样的功能不好,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使用它,使用的时候能否有着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