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工作 3 年半买房,而我快交不起租了

0
1316

注:从前买不起房的时候人们可以说:租房更划算!现在,随着房租暴涨,这么说似乎也有些不合适了。最近微博上有一个热搜:90 后工作 3.43 年买房。怎么做到的呢?当然还是掏空上一辈的积蓄。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年轻人想靠自己的能力买房,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已经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作者:杨雅萍,编辑:呆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0 后工作 3.43 年就买房 “” 近六成年轻人没存款 “,猛然看到这样的微博热搜,作为同样没存款的 90 后,我停下了搬砖的手 ……

我就想问问你们这些天天哭穷的家伙,没存款,房子是怎么来的?我这刚跟房东掰扯完涨租的事儿,瞬间感觉自己拖了全体 90 后的后腿。

90 后买房全靠 60 后

2017 年春节后,罗阳眼看着一套比较满意的房子只用两周,就从 840 万涨到 880 万,再涨到 960 万,迅速决定,赶紧在北京买房。

1992 年的李华如今在北京从事儿童付费教育,2016 年的时候他在成都买了房子。当时成都房价还不像现在这么夸张,每平米 4700 元,首付需要交 17 万,父母帮忙出了 14 万。

同样在北京工作的刘洋,去年则在武汉买了房。因为刚工作 1 年,他的工资和手里的积蓄都不太多,父母除了帮忙支付 75 万元的首付之外,每个月 7400 元的房贷,也承担了其中的 6400 元。

1994 年的赵立,在深圳工作 1 年后决定定居在这里。为了买房,父母 106 万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帮他支付首付、分担房贷。

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买房时间越来越晚,也有人选择一辈子租房,但中国 90 后没有这份安全感,大家依然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至少不会被中介瞎涨租金,房子也不会突然被房东卖掉。

在买房这件事上,北京首次购房者年龄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或地区

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二线城市,30 岁以下的购房者购买数量占到了成交数量的七成以上。

然而,这些年轻人的购房首付甚至全款全部来自父母和长辈的支持,在买房的 “90 后 ” 中,平均下来父母要为他们负担 61% 的首付,一次买房,掏空 ” 四个钱包 “。

上海 90 后买房平均担负了 192 万贷款,月供 9626 元

” 工资 4000 块一个月,交完五险一金、房租水电、吃饭零食,省点花能留不到 2000,三年多差不多攒了 7 万,再加上父母给的 50 万左右,终于成功付了首付 “,基本上成了 90 后们真实的写照。

靠自己能买上房吗?

工作三四年,到底能买上哪里的房?

8 月初,有位杭州妈妈写的一封信在网上引起热议——

26 岁的儿子看着房价上涨的趋势,和父母商量着想在萧山城区买套房,但是被拒绝了。妈妈认为 26 岁的他需要独自承担,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

杭州妈妈写给儿子的信

假如 90 后真的想在工作三四年后靠自己买房,他们的存款,能买到哪里的房子?上流君以 90 后里面年纪最大、工作时间最久的 “90 年 ” 这一拨人为例做了个计算。

1990 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是 2012 年大学本科毕业,按照统计标准,他们买房时间也就是在 2015 年到 2016 年之间。

这个时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牢牢把控着一线城市的地位,超然其他城市之外,还没有其他城市能够威胁到他们,如今正抢手的杭州、成都则还屈居二线,不久前刚因为房价涨幅较大而被约谈过的扬州处于三线地位。

同一时期,人们的年平均工资为:

2013~2016 年北京、杭州、扬州年平均工资

根据 2013 年实施的住房贷款的最新政策,如果运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购买家庭首套住房的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为 20%,不再对购房面积做出区分。

2015 年 8 月,北京的房价是 40168 元 /㎡、杭州是 16416 元 /㎡、扬州是 10412㎡,想要在这三个地方购买一套 100 平米的房子,首付分别是 81 万、33 万、21 万。

不吃不喝,把自己的工资全部都攒下来,北京的话,能够攒到 23 万元,勉勉强强只到了首付的 1/4。杭州的话,能够攒到 15 万,扬州则是 17 万,虽然这两座城市想只靠工资买房也都基本没戏,但是如果你当时在扬州,努努力管父母或者朋友借一些钱,也许还有可能。

如果 2015 年没能买上房子,那就很不幸地要迎来 2016 年房价暴涨的一年。

2016 年 8 月,北京每平方米房价为 47135 元,杭州是每平方米 18644 元,扬州则是每平方米 8587 元。这次的首付分别要花 95 万、38 万、26 万。

多攒了一年钱,能够离首付更近一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06~2016 年北京房价收入比

在北京的话,这一年你的积蓄比上一年多了 9 万元,但首付比上一年要多付 14 万。在杭州的话,加上 2016 年的工资,你的积蓄会达到 21 万,可首付需要 38 万。扬州的积蓄是 24 万,首付 26 万,2 万的差距,尽管还是买不起,但至少荣幸成为三座城市里离买房梦最近的。

从 2016 年到现在的 2018 年,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在房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收入增长越来越落后于房价涨幅,想靠自己买房,成了越来越遥不可及的一件事。

父母们的第一套房是怎么来的?

鉴于上一辈人基本都是买房结婚生孩子一条龙服务,也就是说,他们拥有第一套房子的时间大概是在 1990 年左右。

父母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第一套房子,他们也会像现在我们一样,这么艰难吗?

第一种最幸福,那就是 ” 躺得一套房 ” 的福利分房制度。在计划经济的时期,中国一直实行的是 ” 国家建房、组织分房、单位给房 ” 的方式,一般在结婚的时候,会根据双方工龄的长短、职位的高低等等来排分房的时间、分房的面积。

筒子楼也叫福利房,是当时国有或企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住宿问题建的

虽然这个房子没办法转卖,在转租上也有诸多限制,但是至少让很多人解决了住的问题,只是,依然会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分不到房子。

第二种是集资建房,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正好是我国集资建房的一个小高潮。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房屋的建设费用,等房屋建成后也归职工所有,不对外出售,产权也可以归单位和职工共有,持续一段时间后过渡为职工个人所有。

虽然要花一部分钱,但是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而且可以解决有些人分不到房子的问题。

2001 年上海地产交易展示会上,某地产商推销自己的房子,标价每平米 898 元

第三种就是购买商品房。1990 年商品房交易刚刚开始不久,因为很多人都通过 ” 福利分房 ” 或者 ” 单位集资建房 ” 的方式解决了住房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房价还算比较平稳,很长时间都保持在平均每平方米 1000 元。

尽管如此,相对于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每年 2150 元的工资收入来说,依然是望尘莫及。

其实在中国,不管是父母这一辈人,还是如今的 90 后们,买房都是生活中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几乎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对于每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买房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代人都贡献一点,最终才有可能到达 ” 终点 “。

只是,对于如今的 90 后们来说,光是还完自己身上背负的房贷,就已经筋疲力尽,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下一代?

求问:如何才能让我爸妈不小心看到这篇文章?说不定激起我老爸的奋斗欲,再努努力,我也能成为一个有房的 90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