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1 即将退出中国!快时尚市场洗牌在即?

0
1151

曾经风头强劲的快时尚品牌 Forever 21 在中国市场有偃旗息鼓的趋势。据悉,目前该品牌在全国各地的分店都有甩货清仓的现象,部分店面已经处于半歇业状态。中新经纬客户端从官方客服处获得回应,称 Forever 21 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撤店。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数个国际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行为,或许意味着快时尚已进入洗牌阶段。

Forever 21 悠唐购物中心店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Forever 21 线上线下齐关店

5 月 16 日,Forever 21 北京悠唐购物中心店冷冷清清。偌大的店面内只剩下 4、5 排货架,并标有 ” 全场商品 10-30″ 元字样,一件标价 229 元的针织衫仅售 20 元。由于剩余存货样式稀少且多有褶皱,店内顾客寥寥,前段时间的抢购场景已经不再。

据大众点评上的网友评论,该店于 4 月下旬便已开始进行清仓甩卖,许多消费者猜测该店即将关店停业。

Forever 21 悠唐购物中心店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中新经纬客户端询问现场店员,该店是否将于近日撤店,店员回应 ” 不知道,没有接到通知 “。随后,中新经纬尝试拨打 Forever 21 官方客服电话,但始终无法接通。最终,公司线上客服给出回应,称 Forever 21 将在全国撤店。

中新经纬客户端与 Forever 21 线上客服的对话截图

早在 4 月份,Forever 21 的官网就已关闭,并显示 “4 月 29 日前的订单可在 5 月 7 日前申请退款 “,同时其天猫旗舰店也于 4 月 29 日停止运营。目前,在淘宝客户端搜索该品牌,已无法显示旗舰店。

Forever 21 官网截图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搜索 “Forever 21″ 出现的也大多为网友上传的店面优惠打折信息。根据网友分享的现场照片,部分店面也都打出了 ” 全场商品最高 30 元 “”2.5 折 ” 的字样。

据公开信息,Forever 21 为美国大众品牌,已创立超过 30 年,目标客户主要是 20-30 岁的都市人群。面对 Forever 21 大规模关店清仓的消息,一些网友表现出可惜,然而也有部分评论称 ” 不遗憾 “。

tianshucat:他们家衣服是我买过质量最差的没有之一,穿一次洗过就不能再穿了,简直是一次性的。

胡狸啊:好多快时尚品牌都退出中国了,大家现在都喜欢在网上购物,太多的线下门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Marni:除了便宜,好像没有什么优点。

Sunday:一直很喜欢 f21 的衣服,怎么就退出中国了?

骄子:好可惜啊,大学时很爱的,虽然质量蛮差但是样子还是不错。

” 这个品牌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来,是面对年轻消费者的,比如大学生群体。” 中新经纬客户端随机采访的一位 Forever 21 消费者说,” 我对这家衣服的印象就是设计大胆,款式简单,质量不佳。虽然每次来逛街都会看一看,但总觉得买来穿不了多久,可能还是适合部分学生吧。” 多名消费者表示,对该品牌的主要印象为:便宜、简单、质量不佳。

ZARA、H&M 等大品牌也陷入瓶颈

近期,快时尚行业内刮起了一阵阵 ” 寒风 “。包括 Forever 21、ZARA 在内的多家品牌,近年来都遭遇了业绩下滑,也有部分品牌因此退出中国市场。

2018 年 12 月,进驻中国 4 年、扬言要开 500 家分店的英国服饰品牌 “New Look” 正式退出中国市场。New Look 集团发布的 2017-2018 年报中显示,集团业绩大幅下滑,全年营业收入为 13.48 亿英镑,为五年内最低值。此外,集团的基本经营利润也在 2018 年出现了高达 7430 万英镑的亏损。

2018 年 8 月,英国品牌 TOPSHOP 宣布将提前终止与中国特许经营合作伙伴尚品网的合作,并于去年 11 月在天猫发布公告称因国际业务运营策略调整,将关闭天猫旗舰店。

ZARA 门店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就连快时尚行业内的巨头品牌,也无法在寒潮中独善其身。根据 ZARA 母公司 Inditex 的财报,该集团在 2018 年销售额增幅下滑至 3%,为 261 亿欧元,较 2017 年进一步放缓;净利润增幅仅为 2.3%,创下 5 年来最糟糕的盈利增幅。

而 H&M 也因过高的库存带来了烦恼。2018 年第三季度,H&M 库存将近 390 亿瑞典克朗 ( 折合约 280 亿元人民币 ) ,超过了该季度销售额的 30%。为了减少库存,公司不得不采取疯狂打折的方式,然而打折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销的同时,也损害了品牌形象。据外媒报道,H&M 曾表示,2019 年的目标是将库存 / 销售之比减少到 12%~14% 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许多快时尚品牌都在寻求转型,让自己能真正地 ” 快 ” 起来。例如,H&M 在天猫开设旗舰店,部分新系列采取率先在旗舰店上线的手段;而 Inditex 集团也旨在引入创新技术,进一步缩短产品上新周期。

海外快时尚品牌能否渡过寒冬?

为何海外品牌玩不转中国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品牌往往在本土化方面有所欠缺。一些商家在设计风格上过分保守,在坚持原有风格的同时没有因地制宜地做出调整。在细节上,产品款式、尺码标识仍为欧洲标准,使消费者在购物时产生疏离感。

H&M 门店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此外,从整体行业来看,人们对于快时尚这一品类的兴趣也受到了冲击。腾讯实验室发布的《2018 服装消费人群洞察白皮书》中提到,在各品类服装人均年总花费及购买频次的数据中,” 淘品牌 ” 的频次最高,为约 1.3 次 / 月。快时尚的总花费虽然以微弱优势占据第一,但频次仅为 1 次 / 月。

90 后消费者卢月 ( 化名 ) 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对于某些以价格而非质量见长的快时尚品牌,她近年来愈发提不起兴趣,而是会参照样式,选择价格更加吸引人的线上品牌。” 如果一定要买那种只穿一两年的廉价衣服,电商平台的选择比线下多得多。”

奢侈品中国联盟荣誉顾问、时尚专家张培英表示,Forever 21 的离开再次为快时尚行业敲响警钟,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鲜感,虽然快速生产设计的模式没有错,但消费者逐渐挑剔的眼光让这些相对廉价的商品逐渐失去光芒,在个性的 “90 后 “、”00 后 ” 人群中,设计师品牌或将成为其消费主力,而快时尚行业或许即将进入寒冬期。

服装行业专家马岗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也表示,快时尚行业已进入到整体饱和、过剩的状态,只有头部品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由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差异,部分品牌的确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 部分国际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就是快时尚业内洗牌的讯号,即市场秩序重构、市场再分配。在快时尚品牌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单纯把国外的模式照搬过来,中国消费者是不买单的,需要本地化的改造。一些不适应本土土壤的企业会在产品、营销上被拉开差距,并随之被淘汰出局。” 马岗表示。